微生物检验
作者:怡若依 日期:2006-12-10
一、药物敏感性试验:
(一)目的:辅助临床用药
(二)如何做
1、正确选择病原菌,对于污染菌,常在菌不应做药敏试验
2、正确选择药物
3、正确理解敏感和耐药的含义
S:被检菌MIC小于血清治疗浓度的下限,愈期有效
R:被检菌MIC大于或等于血清治疗浓度的上限,治疗愈期无效
I:被检菌MIC在血清治疗浓度上、下限之间,治疗效果不肯定。
(三)报告方式:
1、MIC
2、IQ 值愈大愈好
3、K-B法
二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,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扩散广谱抗菌素,应用应慎重
合理使用抗菌素原则:
1、根据被检菌药敏试验结果,选择治疗药物
在未获得药敏试验结果前,可根据经验选择药物。但药敏试验结果与经验用药不符,应尽早更改。经验用药时间尽可能缩短, 以免病原菌被抑制而培养不出来。
2、尽量选择对病原菌有效的窄谱抗菌素。广谱药不可长期使用,也不可多种药物同时使用,以免大量杀灭体内正常菌群,导致菌群失调,诱发二重感染。
3、尽可能使用原有抗菌素,如无效再选择新药。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疗效和其他不良反应,如无效或发现副作用,应及时停药。
4、是否有多耐药菌株,一定要采取针对该菌株的有效药物治疗。
5、不可在皮肤,粘膜伤口处用药,以免细菌少量多次接触药物,诱发耐药。
6、感染脓肿要切开引流再用药。
三、菌群失调
正常菌群中固有菌,某一菌过度生长或过路菌中某种菌定植繁殖,均可导致宿主致病。称菌群失调症。
1、正常菌群:
皮肤和粘膜表面经常有多种微生物存在,主要是细菌和真菌,通称正常菌群。常在菌是菌丛中相对固定的菌种,但不同部位不同年龄也有差异。人体各部位常在菌,对保持机体健康和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。如屏障作用和产生微量大肠杆菌,肠毒素抗体可对抗克服菌属致病毒素的攻击等。粘膜上细菌分布按需氧,兼性厌氧,厌氧分布。
菌群比例相对稳定:G-杆 60% G+ 30% 其他10%
菌群失调度数: I II III
宿主状态 健康 慢性感染病 急性感染
菌群互生,稳定抗生,相对稳定偏生,不稳定
2、菌群失调症的类型:
1)细菌与细菌间比例失调
2)真菌与细菌间比例失调
3)敏感菌群与耐药菌群间比例失调
4)L型菌感染
5)易位感染
3、治疗:
1)活菌治疗:常用乳酸杆菌,双歧杆菌,粪链球菌
2)根据药敏试验选用窄谱抗生素
3)抗菌药和活菌联合使用
4、预防:及时发现和控制菌群失调,应动态观察。
咽拭子,痰,尿,便等标本的直接涂片检查。
注意菌群的动态变化。如发现菌类形态单一成正常菌群比例变化很大,
则提示正常菌群失调,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,防止或减少产生耐药菌株,
降低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的发病率。动态观察体内菌群变化可作为菌群失调症好转
和恶化的重要依据之一。
(一)目的:辅助临床用药
(二)如何做
1、正确选择病原菌,对于污染菌,常在菌不应做药敏试验
2、正确选择药物
3、正确理解敏感和耐药的含义
S:被检菌MIC小于血清治疗浓度的下限,愈期有效
R:被检菌MIC大于或等于血清治疗浓度的上限,治疗愈期无效
I:被检菌MIC在血清治疗浓度上、下限之间,治疗效果不肯定。
(三)报告方式:
1、MIC
2、IQ 值愈大愈好
3、K-B法
二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,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扩散广谱抗菌素,应用应慎重
合理使用抗菌素原则:
1、根据被检菌药敏试验结果,选择治疗药物
在未获得药敏试验结果前,可根据经验选择药物。但药敏试验结果与经验用药不符,应尽早更改。经验用药时间尽可能缩短, 以免病原菌被抑制而培养不出来。
2、尽量选择对病原菌有效的窄谱抗菌素。广谱药不可长期使用,也不可多种药物同时使用,以免大量杀灭体内正常菌群,导致菌群失调,诱发二重感染。
3、尽可能使用原有抗菌素,如无效再选择新药。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疗效和其他不良反应,如无效或发现副作用,应及时停药。
4、是否有多耐药菌株,一定要采取针对该菌株的有效药物治疗。
5、不可在皮肤,粘膜伤口处用药,以免细菌少量多次接触药物,诱发耐药。
6、感染脓肿要切开引流再用药。
三、菌群失调
正常菌群中固有菌,某一菌过度生长或过路菌中某种菌定植繁殖,均可导致宿主致病。称菌群失调症。
1、正常菌群:
皮肤和粘膜表面经常有多种微生物存在,主要是细菌和真菌,通称正常菌群。常在菌是菌丛中相对固定的菌种,但不同部位不同年龄也有差异。人体各部位常在菌,对保持机体健康和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。如屏障作用和产生微量大肠杆菌,肠毒素抗体可对抗克服菌属致病毒素的攻击等。粘膜上细菌分布按需氧,兼性厌氧,厌氧分布。
菌群比例相对稳定:G-杆 60% G+ 30% 其他10%
菌群失调度数: I II III
宿主状态 健康 慢性感染病 急性感染
菌群互生,稳定抗生,相对稳定偏生,不稳定
2、菌群失调症的类型:
1)细菌与细菌间比例失调
2)真菌与细菌间比例失调
3)敏感菌群与耐药菌群间比例失调
4)L型菌感染
5)易位感染
3、治疗:
1)活菌治疗:常用乳酸杆菌,双歧杆菌,粪链球菌
2)根据药敏试验选用窄谱抗生素
3)抗菌药和活菌联合使用
4、预防:及时发现和控制菌群失调,应动态观察。
咽拭子,痰,尿,便等标本的直接涂片检查。
注意菌群的动态变化。如发现菌类形态单一成正常菌群比例变化很大,
则提示正常菌群失调,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,防止或减少产生耐药菌株,
降低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的发病率。动态观察体内菌群变化可作为菌群失调症好转
和恶化的重要依据之一。
评论: 1 | 引用: 0 | 查看次数: 509
- 1

楼上的o0enbao是谁呢
- 1
发表评论